盐城曾感动我们的毕业典礼致辞应该说些什么

爱多乐 2022-07-27 11:24

  新文化周刊Z1版~Z4版

  编者按:

  吴思先生通过《血酬定律》一书,揭示在中国自古就不缺乏规则,但真正起作用的却不是规则,而是“潜规则”。真是头疼,这么长的时间过去,我们还要向民族性里的这个痼疾宣战下去。想说这番话是因为看了今天肖金同学的文章,这是一篇关于毕业典礼致辞的文章,其中提到媒体人卢新宁在202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的发言过后有些害怕,害怕这些掌握未来中国分量和质量的大学生们,不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其实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来改变这个世界的,你们一定要相信世界在年轻人的努力下是会更好的。请大家共同来关注肖金同学的文章。

  封面文章》

  肖金

  一

  刚刚过去的7月,是中国大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就在不久前,学者饶毅在北京大学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在这篇算上标点也仅只有五百余字、题为《做自己尊重的人》的致辞中,饶毅运用物理学、生物学学科的经典理论,诠释了在他眼中:人作为“人”的价值何在。因为篇幅不大,全文抄录如下:

  在祝福裹着告诫呼啸而来的毕业季,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成功的代价是丧失良知,幸福的代价是损害他人。

  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过去、现在、将来,能够完全知道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只有自己;世界很多文化借助宗教信仰来指导人们生活的信念和世俗行为;而对无神论者———也就是中国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尊重是重要的正道。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大灾小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但却很值得。这不是: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缚、自怜;而是: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我祝愿: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不要问我如何做到,50年后返校时告诉母校你如何做到: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这或许是这些年来,中国高校毕业典礼上精彩的致辞之一。

  二

  对于我们来说,毕业典礼显然是人生中所要经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仪式,因为从此以后,大家就要离开学校踏上社会,正式开拓自己的人生。而对于学校来说,则是把自己培养的学生送出校门,从此亦要接受社会的考验。换句话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它都既是迎接未来的仪式,也是告别过去的典礼。如哈佛大学的毕业致辞叫“Commencement address”,便有“开端”的意思。而耶鲁大学将毕业致辞称为“BaccalaureateAddress”,则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仪式,有“布道、宣讲”的意思在内。在如此典礼上,总需要由校长亲自出马,或者邀请社会名流,向学生上这“后一课”。

  说起来,我以学生身份也曾亲历过几次毕业典礼。现在回想起来,记忆中似乎只残留了乌压压的人群,当时是由何人致辞,致辞内容为何,早已付之阙如。只记得在某个校领导沉闷的发言中,大家都在煎熬中等待何时剧终散场而已。

  若回顾中国高校毕业典礼致辞何时进入公众关注视野,似乎始于2010年,“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一篇充满了网络热词的发言在网络的走红。在那篇题为《记忆》的演说稿中,很“接地气”地嵌入了不少当年新鲜活泼的热门网络语:“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甚至“姐的娱乐”、“哥的寂寞”……堂堂大学校长居然也知道、也会说这些似乎不符合其年龄、身份的时髦词汇?高高在上的一校之长竟可以与我们关注着同等层面的事情!大概是当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是学生为之掌声雷动的初触点。

  不过,或许是受到“根叔体”带来的种种舆论正面效应影响,从第二年(2022年)开始,不少校长们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都换了“画风”。而这种“网络热词大串烧”式演讲,也像这些年的春晚小品台词一样,迅速成为一种泛滥的“媚俗”。

  好在,在这些沉闷与媚俗之外,偶尔还能有那么一抹亮色出现。

  比如,媒体人卢新宁在202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那篇《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致辞,致辞中说:“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话题,卢新宁说她很害怕,这些掌握未来中国分量和质量的大学生

  们,不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还有,如法学家

#p#分页标题#e#

  葛云松7月5日在北大法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请不要忘记思考》:“我们只是普通人,都需要一份工作来赚取收入、获得体面的生活,我们希望自己的职位能够晋升,获得社会的尊重。我们都希望家庭平安,而不是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些都是正当的需求。但即使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我希望你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要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让你的良知如同刚刚走出校园时一样新鲜、一样敏感。并且,把它传递给你的下一代,传递给身边的人。如果你感到了良心的折磨,请保持这种折磨,因为那是你还活着的好证据。”

  客观来说,“根叔”式毕业致辞虽然广受追捧,但其所表现出来的依然还是一些“语言机巧”上很浅层的东西,充其量也只是向理解学生或尊重学生走近了一步而已。而这对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来说,显然还远远不够,因为大学的使命,就像2010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C·莱文在该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说的,“你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培养你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是为了能够从那些表面的、有误导性的和迷惑人的东西中区分出合乎情理的东西。不管你们学的是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生物、物理、化学还是工程,你们都已经能够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去辨别矛盾和悖理之处,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推理出智慧的结论。你们可以运用这些批判的洞察力,去实现个人的抱负,但同时也要为公共生活作出贡献。”在莱文看来,耶鲁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而是要培养那种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批判能力的公民。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这样的能力,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才可能不被庸常与偏见所迷惑。并且,拥有这种能力,不只是为了个人生活的安逸,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和社会,这才是耶鲁的精神,即“我该如何服务?”(How canIserve?)这才是深深地植根于耶鲁的使命和传统中的东西,也正是耶鲁这所学校想传递给学生的东西。

  三

  “求知若渴,虚怀若愚(Stayhungry,Stayfoolish)”,大家还记得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出的这句话吗?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只讲了三个故事或者说分享了他人生中的三次抉择。第一个,是自己退学之后的经历;第二个,是他离开苹果并又重返苹果的经历;第三个,是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后,如何面对死亡的经历。

  第一段经历谈“得与失”,他说:我决定退学,并且坚信日后会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当年作出这个决定时心里直打鼓,但现在回想起来,这还真是我有生以来作出的好的决定之一。从退学那一刻起,我就可以不再选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开始旁听一些看上去有意思的课。

  第二段经历谈“进与退”,他说: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但事实证明,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我一生中碰到的好的事情。尽管前景未卜,但从头开始的轻松感取代了保持成功的沉重感。这使我进入了一生中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第三段经历谈“生与死”,他说: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们共有的目的地,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因为死亡简直就是生命中棒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媒介,送走老人们,给新生代留下空间。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讲得这么戏剧化,但是这是真的。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如果说乔布斯告诉我们的是“直面内心的勇气”,那么,比尔·盖茨在2007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说中,谈的则是社会精英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严重的不平等?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世界性的饥荒……清洁的水资源的缺乏……无法上学的女童……死于非恶性疾病的儿童……哈佛的学生有没有从中学到东西?那些世界上过着优越生活的人们,有没有从那些困难的人们身上学到东西?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力,期待我们作出贡献。”

  而一年之后,《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在哈佛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上那篇著名的《失败的好处和想象的重要性》的演讲中,依旧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你们是哈佛毕业生的这个事实,说明你们并不很了解失败。你们也许极其渴望成功,所以非常害怕失败。说实话,你们眼中的失败,很可能就是普通人眼中的成功,毕竟你们在学业上已经很成功了。但是,所有各位哈佛大学2008届毕业生,你们对其他人的生活了解多少?你们的智慧、你们的能力、你们所受的教育,给了你们独一无二的优势,也给了你们独一无二的责任……你们的优势就是你们的责任。你们要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为那些被忽略的人们说话;你们不仅要看到那些有权有势者,也要看到那些无权无势者;你们要学会设想,那些条件不如你们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那样的话,不仅你们的亲人们将为你们感到自豪,而且千千万万的人们将因为你们的帮助而生活得更好。我们不需要改变世界的魔法,我们自己的体内就有这样的力量:那就是我们一直在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这些堪称经典的毕业致辞中,诸位看到的是什么呢?

  我看到的,是对人生、对人性、对现实深切的思考和关怀。

  四

  后,我想说,从一篇好的大学毕业致辞,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演讲者所传达的信念,也能看出一所大学的精神。

#p#分页标题#e#

  所谓演讲技巧,首先当然是一个修辞学上的问题,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不少“口拙而思辨”的人,实际上,我们恐怕也无权苛求包括大学校长在内的演讲者,个个都能做到那么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但抛开这种运用技巧的能力不论,看到咱们很多大学毕业典礼上那些慷慨激昂而又空洞无物的所谓“演讲”,我感受更深的,其实是一种“语言的贫乏”。

  这种“语言的贫乏”,显然不只是修辞学意义上的缺憾。那么,其背后究竟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精神的贫乏!是思想的贫乏!是价值的贫乏!是关于大学的使命和精神、关于普通公民与社会精英的责任、以及大学能为我们的社会传递什么样的价值等一连串问题上,观念的贫乏!

  当然,正如在本文开篇中看到的那样,我们也期待,在国内的大学里,未来能有越来越多有个性、有情怀的毕业典礼致辞出现。

  由于个人视角的局限,对身边很多人的真实生活,我们都是看不到的。而一旦有机会去了解,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在努力燃烧着自身坚强的生命能量,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无比真实,直击心灵。

  ———编者

  书名:《后的耍猴人》

  作者:马宏杰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作者简介:

  马宏杰,1963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摄影师,拍有《西部招妻》、《唐三彩的故乡》、《割漆人》、《采石场》、《家当》等二十多组专题图片,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比赛优秀奖”。

  媒体推荐:

  我知道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底层、贫困、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难的。也因为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时事评论员杨锦麟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预设判断,不甘于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拍摄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新世纪周刊》

  我关心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

  一个人永远走不出童年的影响。我的摄影之路,初是在寻觅儿时记忆里的环境和人。起初,我常在田间地头,还有车间里、马路上寻找题材,用镜头唤醒儿时记忆中的画面。慢慢地,对摄影的兴趣转换为内心深处的热爱。

  2001年6月的一天,我在洛阳街头对几个身背猴子的耍猴人产生了兴趣,想拍摄他们的生活,就去了河南新野县打听耍猴人的事情,没想到村民们却对我这个拿着相机的外来人非常警惕,答非所问。直到一年后,我才知道,村里的养猴人常被有关部门以“保护动物”为名查处和罚款。所以,他们对陌生人格外警惕。

  我拍耍猴人老杨时,他起初也不信任我,直到我和他从襄樊扒火车到成都,然后又扒回来,他才开始跟我说心里话。刚到成都时,下起大雨,老杨他们在高架桥下找了个干的地方,把塑料布打开铺下,我们八个人在此过夜。为了我的安全,老杨他们睡觉时把我夹在中间。我的摄影包和相机装在编织袋里,枕在头下。

  一路上,我都是和老杨一起吃饭。扒火车时,本来我有机会到车厢里睡觉,但是没去,留下来和老杨他们睡在敞篷车厢里。在老杨家里的时候,他跟我说晚上别走了,我就跟他们一起睡地铺,老杨觉得很有面子。老杨儿子结婚时,我专程去参加婚礼,送的彩礼也不薄。现在老杨有什么事都来和我商量。

  有一次,我要拍一个吸毒女,怎么谈都谈不成。当时有朋友给我出主意,说只要拿杜冷丁放在旁边,过一会儿吸毒女就忍不住了,要拍什么都会答应。我说那可不行,那就是诱导人家了。美国有个女摄影师在印度拍妓女,一开始那些妓女骂她,往她身上泼脏水。她还是坚持拍,跪在妓女的对面,妓女们觉得她们是平等的。三年后,这个摄影师走的时候,整街的妓女都来给她送行。

  我从事摄影已经快30年了。在这近30年里,我的镜头从来没有说谎。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通过一个很小的视角去表现社会。现在回头看我当年拍摄的作品,就像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这种心情是很微妙的。我感觉这些工作也是很美好的,我会逐一去实现。节选自《后的耍猴人》,作者自序,有删节

  光荣与梦想

  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而受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宏大的历史大部头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连续剧。

  一句话推荐:

  谁的光荣?何种梦想?从“二战”到越南战争,从福利政策到民权运动,美国很受折磨也很有进展的40年。此书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从高层政治到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堪称一幅20世纪中叶美国的“清明上河图”。———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曼彻斯特并非史学巨擘,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魔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希望感动过我们的那种精神,仍然能感动如今的年轻人。———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40年美国历史,在曼彻斯特的笔下,转化成一部令人神往、非同凡响的通俗史学著作。曼彻斯特以其高超的新闻写作手法、犀利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造就了《光荣与梦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

  内容简介:

  作为父亲,肉腾腾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多多”,寓意快乐多多,幸福多多。从他诞下的第一天起,父亲就开始用相机镜头记录他的成长。作者说:“这不是我献给多多的书,而是多多献给我的书。这些摄影和文字记录他的成长,也在记录我的成长”。

  一句话推荐:

  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刘瑜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网络新书热卖榜

  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

  作者:张皓宸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作者:白茶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岛上书店

  作者:[美]加布瑞埃拉·泽文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地图(手绘世界地图·儿童百科绘本)

  作者:[波]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波]丹尼尔·米热林斯基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乖,摸摸头

  作者:大冰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你要好好爱自己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花千骨:新修订升级版

  作者:果果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自传

  作者:[美]山姆·沃尔顿/[美]约翰·休伊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p#分页标题#e#

  在过去的这个国产电影保护月里,有几个奇怪的东西混了进来,比如说《小羊肖恩》,还有《模仿游戏》。因为知道《模仿游戏》会在大银幕上上映,所以我一直憋着没看,如今终于得偿所愿。但就像原著党一样,对计算机之父图灵稍有了解的我看完电影,感动之余不免有些疑惑,这图灵真实吗?

  首先夸奖一下“卷福”,他不愧是这个星球上适合扮演天才的演员。他自身携带的敏感、笨拙、傲娇的气质,和天才的属性极为契合。为了塑造这种气质,影片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比如当图灵面试的时候,主管问他是不是个天才,他表示说可能不是。正当观众以为他在谦虚的时候,他拿自己和牛顿、爱因斯坦做了一下对比,然后说稍有不如。这种炫富方式绝对是要遭雷劈的。再比如他年少时在学校吃午饭的时候,要把盘子里的胡萝卜和绿豆完全分开,泾渭分明,这是在表示他有强迫症吗?还有他完全不通人情世故,言语直接、笨拙,伤人于无形之中。后,当图灵的同性恋身份曝光,被法律判处化学阉割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崩溃了。

  这形象是不是似曾相识?如果你看过《生活大爆炸》的话会觉得这就是谢耳朵啊,如果你看过《雨人》的话会认为这不是雷蒙吗?还有前些日子去世的数学家纳什,他在传记片《美丽心灵》里也是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然而可能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这个“基本款”的天才气质并不能涵盖各类天才,比如牛顿其实是一个凶残的学霸,而爱迪生则是一个市侩的商人,他们整起人来毫不手软。天才,不都是像谢耳朵那样无害。

  历史上的图灵,当然也和电影里不大一样。据书评人尼克介绍说,BBC做过几次对熟悉图灵的人的采访,大家都认为他是平和的、比较容易沟通的人。图灵不乏幽默,看过他的文章就能体会到,《计算机与智能》就有几处英式调侃,让你不得不多看几遍。而真实的图灵,也从来没有像电影里那样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不同于电影里图灵在试图和未婚妻分手时才暴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真实的图灵求婚的时候就把真相跟未婚妻讲了。他当时以为同性恋是可以改变的。而当图灵被“指控”为同性恋的时候,他一直是宣称自己无罪的。这和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那个崩溃的图灵截然相反,可能正是因为图灵积极的态度,所以人们对于他的死亡持有疑问。这不像是一个会去自杀的人啊。

  对于电影改编的图灵,传记的原作者霍奇斯并未公开表态,但在私下里他向友人抱怨,说电影打着他的旗号胡编乱造。可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终获得了奥斯卡佳改编剧本奖。这可能给了我们为什么电影要塑造这样一个图灵的答案。因为观众需要这样的图灵,奥斯卡需要这样的图灵。

  对于观众来说,一个天才的白痴是喜闻乐见的。谁会愿意去欣赏一个智商和情商同时碾轧你的家伙呢?同情心,往往建立于优越感之上。只有在对方的缺憾里找到了优越感,获得了怜悯他人的自我满足,人们才会有心情去讴歌对方的天才和丰功伟绩。所以,电影中的图灵也许和真实的图灵相去甚远,但却很符合观众心目中的天才形象。

  创作者们愿意去迎合这样的需要,因为这会讨好观众,但对于想要表达的对象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扭曲,也许还有伤害。哲学家萨义德有一部著作叫做《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说的是欧美对于东方(这里特指中东)的研究。那个时候的学者们声称研究是客观和科学的。但在萨义德看来,西方人把他们想象中的“东方”强加到研究当中,目的是为了确认自己的身份,确认西方人是优秀的人种。而他们的研究和真实的东方毫无关系。这部电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倾向呢?

  对于热爱正能量的奥斯卡来说,这样的图灵也是非常合适的。为此影片对于图灵被迫害的描述点到为止,而是把大量的笔墨花费在他是如何率领团队攻克德国“英格玛”密码机的。影片也彻底回避了关于图灵的死因这个大谜团,因为那太过黑暗了。这就不得不提到这部电影的发行方,大名鼎鼎的奥斯卡“掮客”韦恩斯坦公司。从《莎翁情史》到《国王的演讲》,他们总能够搔到奥斯卡评委的痒处。很多证据表明,韦恩斯坦的接手对影片影响非常大。想想电影的开头,当图灵走下火车,车站大喇叭里播放的正是“国王的演讲”。这是在强调这部电影的血统吗?

  当然,如果排除掉“史实党”天生的敌意,以及“如果不装腔作势一番这影评就平庸了”之类的想法,我得承认这是一部励志、感人的传记片。但面对一个谜一样的图灵,影片还是太过煽情和讨巧了。就像一位美国影评人说的那样:问题是世界上关于杰出天才和开拓者的传记都会对他所遭遇的巨大磨难加以掩饰,这都是为了少数奥斯卡提名和更为传统的“励志故事”。为什么一个关于英年早逝的天才同志被自己国家所迫害毁灭这样的故事还不够?为什么不强调故事的悲剧,让观众不只是在那时,而是在现在对人权问题充满激情? ■牛角

  ■网友评论

#p#分页标题#e#

  阿呆者:借用一个木心的句式:别再提图灵了吧,他的死,使我们感到大家都是对不起他的。天才总天真、坦荡、毫不设防地迎向这个庸人占领的世界,一腔热诚付与世界。世界待他们,往往却是一盆脏水兜头浇下。有人说:人类社会进步得还是太慢了。嗯,或许吧。人类社会大约是进步了,但人性从未进步过。

  影志:“无人所念之人,方能成就无人敢想之事”,工整却依然好看。

  网友毛豆:太惨了,做人怎么能这么惨,惨得我和女士看完电影坐在椅子上一边擦眼泪一边思考了五分钟人生。现在终于感觉,一个很厉害的人过得很惨,比一个很惨的正常人丧多了。

  米粒:在图灵这样一个传奇、天才的身上,只能说我想看到的比这部电影说的要多得多:它说的是一个智商超高的人的故事和悲剧,却把观众的智力水平放到了低的位置……许多如同琼瑶剧一般的矛盾制造把我是看呆了。当然各方面都太讨好奥斯卡了,英国演员、欧洲导演、配乐、摄影。领奖标配。

  亵渎电影:什么片子配上AlexandreDesplat这种学院派的煽情配乐都能让你感动,更别提这片子还有讨人喜欢的腐国文艺片气质,还有男女主角优秀的表演和一群熟脸配戏,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伟大的男同爱情故事。不过将图灵的一生编排进这样的颁奖季类型片,时代背景,无名英雄,天才与自闭,没什么惊喜。

  马二水:顶多三星,韦恩斯坦想模仿《国王的演讲》,砸了。

  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国产电影票房已达54.9亿元,创下内地影史单月票房高纪录,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2008年全年票房,同时也超过了2002年、2003 年 、2004 年 、2005年四年票房之和!

  而在这辉煌成绩的背后,一股力量悄然崛起,那就是电商的特价电影票———很多观众都惊讶地发现,电影票降价了!《小时代4》、《道士下山》、《煎饼侠》在上映的前三天,都出现了9.9元的特价票场次,尤其是长春万达电影城,日常至少需要三十元才能看的电影,忽然降价到9.9元,而平时动辄百元一张电影票、高大上的IMAX也出现了19.9元特价看3D《捉妖记》的优惠。

  一时间网络、手机上特价电影票铺天盖地,这些9.9元、19.9元的电影票几乎都是“秒杀”,长春万达电影城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在手机App上销售的9.9元《煎饼侠》和19.9元IMAX《捉妖记》首映电影票,基本上都在10秒左右售空。后来,秒杀特价电影票成了年轻人中堪比“双11”的事件性购物热潮,网络上同时出现了不少攻略,教网友如何秒杀这些超低价电影票,甚至淘宝上还出现了多位帮观众秒杀特价电影票的商家……国产片在这个暑期档大热,和这些特价电影票密不可分。

  许多观众会问,为什么会有9.9元特价电影票?电影票卖9.9元是电影院和片方在赔钱赚吆喝吗?记者为此采访了电商、电影发行人、制片人、电影院经理、行业观察员等多个业内人士,为大家揭开其中的奥秘。

  溯源·

  一张电影票的秘密

  谁在为电影票定价?片方和电影院

  从百元到9.9元,谁在为电影票定价呢?北京某发行公司的童经理告诉记者,电影票价都是由片方制定一个低价格,然后电影院再根据此价格定价。一般来讲,片方的低票价会根据电影成本、上映城市等来制定,普通情况是IMAX高于巨幕,巨幕高于普通3D,普通3D高于普通2D,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高于三四线城市,以此类推。电影票的分成则是扣除税务,电影院拿走售价的50%,片方分走35%~37%。这样电影院可以根据自己的运营成本和片方的低价格,给电影票定价。虽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规范,但各城市对电影票的定价都高度统一,一线城市普通2D国产片的低定价基本是35元,片方的售价在80元。长春属于二线城市,普通2D电影的低票价是25一张,电影院的售价60元。

  谁在为电影票打折?商家补齐差价

  电影院本身也会为自己的电影票做打折,但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受到有关规定的约束,绝对不会低于低票价,也就是说,在长春看普通的2D电影,观众在电影院门口买票的时候,基本不会买到低于25元一张的电影票。但是由于电影院有各种经营模式,电影票也开始出现了各种打折方式,那么电影院的损失就需要打折方来补齐。比如长春某电影院和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了持商业银行凭证购买20元2D电影票的优惠,那么每放映一场电影,该商业银行至少得为电影院补上至少5元的差价。而随着网络和App的普及,电影票的打折方式更加多种多样,但是低票价的损失必然都是要由打折方来弥补,电影院本身永远都不会承担打折的损失。

  缘由·

  电影票折射网络影响力

  电影票早进入网购时代

  9.9元电影票之所以迅速占领了市场,主要是中国观众的群体和观影习惯的改变。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调查显示,2022年中国观众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左右,构成则以在校大学生、白领人群为主。而新文化记者在《202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发现,2022年,40%的中国观众通过手机App或者网络购买电影票,预计2022年,这个数字可能超过50%,再过1~2年,中国观众会和美国观众一样,有超过70%的人是从手机App和网络购买电影票。长春万达电影城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目前观影观众几乎有一半都是网络或手机购票,记者于上周五18时左右在万达欧亚卖场店售票处看到,电子机器上取票的观众队伍已经超过了柜台买票的观众。

  9.9元电影票已不算新鲜

  9.9元电影票其实已经不算新鲜,2022年“双11”时,阿里巴巴就曾试水,但那时候的票量非常少,还属于电商给普通贵客的特惠。2022年“双11”,这种9.9元电影票数量有所增加,天猫、猫眼、百度等都有了9.9元电影票,所有网站的特价电影票都被秒杀一空,但这种电商特价票还没有在全国形成规模,基本只在北京、上海等票房重阵城市试水。但是去年,有一部电影让这种9.9元电影票形成真正的产业,那就是宁浩执导的《心花路放》。电影产业观察员“八好掌柜”说:“《心花路放》在某电商平台上做预售,并推出了少量特别场次9.9元预售团购,上映前轻松售出1亿票房,终首轮电影的票房超过70%来自该电商,电商的售票平台成了《心花路放》的大推手,而电商通过和单片合作,也赚足了分成。”

  解密·

  谁在为9.9元电影票补贴

  长春每张9.9元2D电影票电商要补10.1元

#p#分页标题#e#

  9.9元电影票这种超低价票,承担大风险的就是电商本身。童经理为记者算了笔账,他说:“由于电影院本身分成比例从未变化,比如长春一张保底售价25元的2D电影票,无论终卖到观众手里是多少钱,电影院也固定要拿走12元分成,在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片方要拿走8元分成,但是一张电影票电商卖给你才9.9,那剩下的10.1元谁来补?当然是电商本身。如果3D IMAX电影,补得就更多。”9.9元电影票怎么来的呢?首先,电商率先用低票价把一场电影的所有票买下来,然后再自行定价,这样可以成功绕过有关部门对低票价的约定,那么一部上映2D电影的电影院如果有100个座位,电商把这场定位9.9元特价场,就算全部售空,他们也要倒贴1010元。

  广告商帮忙承担损失

  电商赔钱赚吆喝吗?记者采访了某手机App的运营部经理李小姐,对方说:“我们平台暑假档出售的所有9.9元电影票,都没有和片方的约定,都是我们自己来补。当然我们有自己的办法,由于今年暑假档热片比较多,而我们平台的赞助商也很感兴趣,所以在9.9元电影票的网页上所有的贴片广告都要收取比较高的广告费,足以弥补这个差价,还有盈余。”当然李小姐承认这是比较笨,也是比较初级的做法,但是却是风险小的一个,可以稳赚不赔。

  与片方做分摊 投资或者保底发行

  像这家手机App这样赞助商众多,能收取高昂广告费的电商在中国市场上还是非常少的,广告费根本弥补不了这些特价电影票所带来的巨额价差,绝大多数电商采取的是另外一条捷径,那就是和片方做分摊。李小姐说:“大部分电商都是采用投资或者保底的形式参与电影,比如万达本身就是《煎饼侠》的投资方之一,所以该片上映的时候,万达自己的电商平台就史无前例地推出了很多9.9元的特价电影票,这种力度是其他电商肯定不会具备的。另外一种就是保底发行,就是电商和片方约定,如果我帮你销售电影票票房达到几个亿,那么我就可以参与票房分成,你要知道,票房是动辄一个亿的,你分1%都有100万,你那些9.9元电影票的差价不但能够赚回来,还能赚大钱,而片方无非就是少赚一点,但能让片子的票卖得更好,双赢的局面。当然这个风险更大,因为一旦你看走眼,就要血本无归。”

  背后·

  9.9元电影票的行业规则

  考验选电影眼光 弄不好就玩脱

  观众在网络或者手机上买到一张9.9元电影票,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电商的巨大改变。仅在一两年前,电商对于特价电影票还是属于“海选”阶段,某售票网站宣传人员郭小姐说:“《心花路放》之前,大家都是乱做,基本上电商和电商在竞争,都希望通过9.9元电影票吸粉,让更多网友在自己的平台上购票。但是《心花路放》通过和片方的保底发行,不但大量吸粉打败了大家,还赚了好大一笔钱!所以从那以后各大电商都招聘了一大批电影专业人员,帮他们选择为哪部片做9.9元电影票。”

  郭小姐表示,他们在一部电影上映之前,得像院线经理一样判断这部电影大概能卖到几个亿,才敢和片方签保底发行,“比如有一个青春片,当时我们判断它的票房应该有3~4亿,但是片方要求票房达到4亿多才能够分成,风险太大就没合作。终这部电影票房果然没过4亿。”另外,“八好掌柜”也举了一个看走眼的例子,说:“某电商和姜文的《一步之遥》做9.9元电影票预售,两个小时卖出了6000张票,电影上映前该片通过预售票房已达到3亿元,但是该片终票房不佳,没能达到保底线的电商只为电影做了嫁衣,自己没分到钱,玩脱了。”

  上海电影节靠买一送N盈利

  另外,还有一种类似9.9元电影票的电商与电影的行业规则,是专门用于电影节的。记者从发行人员王先生处获悉,上海电影节和电商的玩法,已经超越了9.9元电影票。王先生说:“上海电影节展映的片子特别多,经常都有独家放映的,所以每年票房特别火,不但热片买不到票,连一些乏人问津的小片子也买不到票,其实不是票房火,是电影节本身和电商玩了一个线上线下的游戏。”据王先生说,上海电影节展映的电影票都是给各电影院自己负责的,电商就和电影院本身达成协议,以较低的票价对热门影片包场,把所有票都预先买下来,但电影院又会要求电商再负担几部根本没人看的文艺片的包场,王先生说:“比如《星球大战》特别火,如果电商想包场,那么你每包一场《星球大战》,就要附赠两场文艺片的包场。这样电商可以在文艺片方面打出9.9元低价,在热门影片方面打出高票价,既承担了电影院的损失,也能让自己赚钱。今年上海电影节,电影院和电商都赚得很厉害。”

  影响·

  9.9元电影票能带来的……

  电影院进入贫富分化时代

  9.9元电影票的确拉动了电影票房,让不少没有观影经验的人被低票价吸引走进电影院,并形成了观影习惯。但是这种电影票也是“看人下菜碟”的。在长春,新文化记者就发现,9.9元电影票基本上只有万达电影院、长影电影院等几个老牌电影院可用,一些小型的、新兴的电影院是不能使用的。一家坐落在火车站附近的小型电影院市场部经理就向记者说:“9.9元电影票简直要把我们玩死了。其实平时我们和大电影院竞争,主要就是靠低价,但是再低也不能低到9.9元啊!但是那些电商根本不会和我们这种小电影院合作,找上门人家都不理的,这么下去,电影院会贫富分化得越来越严重吧。”但是电商也很无奈,李小姐说:“票房很差的小电影院我们也不敢合作啊,毕竟你的损失都是我们在承担的,特价场我们要先包场的,万一销售情况不好,我们就成了倒贴钱帮亏损电影院赚钱的人了。”

  电商会逐渐占领售票渠道

  针对9.9元电影票,目前无论行业内部还是有关部门,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很多人都担心这种票价是否会扰乱市场。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担心的人都是小型电影院方面的,他们担心电商逐渐占领传统的售票渠道,不过片商都很乐观,《心花路放》的制片人王易冰说:“低票价不过是促销手段,本来也不是常态,通过特价票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其实比短期赚钱更重要,未来我们还会与电商继续合作。”而大型电影院也比较乐观,长影电影院的负责人就说:“在线售票快速、便利,还有选座的优势,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为我们节约了人力成本,我们本身没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呢?”无论电影院、电商还是片方,都一致认为,在短期内,这种9.9元电影票还会是非常有力的促销手段,还会继续进行下去。新文化记者 殷维

  (原标题:曾感动我们的毕业典礼致辞都在说些什么)

惊喜策划问答

热门惊喜策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