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的单身问题大神们帮帮忙

2022-07-28 17:20

Ness。

Ness。

随着社会生活与经济的发展,中国特别是大城市中的中青年人仿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困惑:选择单身还是选择婚姻。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时就象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所说的: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我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困惑有其必然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中国思想与生活方式转型期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之一。单身的利润在上升,婚姻的利润在下降,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衡量与思考这一论题。 要分析这一论题可以借助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学说: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有可能追求与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基本上就是吃饭与性的需要,也就是孔老夫子所感慨的:食色,性也(吃饭与性是人的本性);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见过喜好道德象喜好女色那样的人)。可见这个基本需要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开放、人们道德意识的转变,对非婚性与自慰行为越来越理解与宽容,社会的压力在变小,相对的人喜新厌旧的本性就越发显露,婚姻也越来越降低了对性满足的重要性,反而经常的会成为性满足的累赘(婚内一成不变性程序的厌烦感与约束)。另外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现在的人要比以前忍受更长时间的围城约束,也使得婚姻的成本增加了。因此婚姻对生理需要的保障在快速降低其重要性。在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经济收入低下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 安全的需要就是人身体与精神的安全感觉。现在社会比较稳定,不象解放前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也不象文革时期搞人斗人的阶级斗争,也越来越不把非婚的中青年人看成怪物了,所以婚姻对安全需要的保障也在快速降低其重要性。在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喜欢依靠很不喜欢孤独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 社交的需要就是与他人、社会组织交往的需要。以前的人居住与工作地域范围狭小,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社交,选择面很小,封建传统思想与小社会舆论的压力使得非婚的中青年人在社交方面受到很多制约甚至歧视,现在随着人活动范围的扩大,与陌生人与陌生组织社交的机会与时间大大增加,社会对单身者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认同,另外社交方式的增加也大大提高了非婚社交的便利性与私密性,如服务业的发达(酒吧、茶座、咖啡馆等),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大大便利了单身者的社交,不但可以让单身者在工作与爱好上进行交流(各种论坛与网络社区等),而且还给单身者提供了单一直接交流的方式(如网络聊天等)。虽然这些服务业与网络交流的出现会带来一些负面弊端,但对满足单身者的社交需要却功不可没。在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喜欢长期固定社交关系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 被人尊重的需要最重要的体现是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甚至赞赏,最起码不会得到别人的指责与埋怨甚至憎恨。这方面的需要对婚内人来说基本上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伤害。因为婚姻是如此紧密的把两个人甚至是把双方的亲属圈子联系在一起,要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双方对所有问题都保持思想与行动一致基本上不可能,不一致的体现往往就是指责、埋怨、猜疑甚至憎恨,哪怕只是心底的想法对方也会查觉到。这种伤害对人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越亲的人的伤害才会越大。越是自尊的人最痛的感受越不是自己受到的伤害,而是给对方的伤害与痛苦。电影《一声叹息》中的梁亚洲有句话说的很经典:“这是两种感情,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腿,就像摸我自己的腿一样,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腿锯掉也跟锯我的腿一样疼。”单身者因为不需要对婚姻中的另一半甚至孩子负责,因此只要不是靠欺骗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伤害。反而会因为执著或满足于对工作或业余爱好的需要而得到别人的欣赏,最起码不会得到别人的指责、埋怨、猜疑与憎恨,因为你和对方没有法定义务关系。在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很喜欢传统家庭生活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也就是喜欢过“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这样平淡生活的可以默默忍受抱怨的“老实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基本上就是在事业上与自己强烈爱好上的满足。很多时候婚姻与家庭对这种需要的满足是起反面作用的。事业越发展基本上就要求离家时间的增多、离家距离的增加甚至两地分居;强烈爱好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基本上就要求经济投入的增加、心思重心对家庭婚姻照顾维系的偏移。这方面需要的满足受到婚姻的约束与干涉的现象太普遍了。从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没大有事业心与强烈爱好、喜欢关门老婆孩子一起过小日子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 以上说了这麽多,不是对婚姻的批判与批评,只是客观的列举了一些婚姻对人需要充分满足的制约。从目前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水平以及认知水平来看,较和谐的婚姻仍然是给予人心灵安宁与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是每个人的性格、喜好与思想不一样,有的更适合婚姻,有的更适合单身罢了,而且合适的婚姻还有一个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合适的另一半的缘分机遇问题。从人类进化论来看,人是本性自私的动物,只是高级些罢了。要想让一个人一辈子无私心,不可能,要想让一个社会的人无私心更不可能。另外人本性还是贪得无厌、喜新厌旧的,一个低级欲望满足了,马上就会有一个更高级别的欲望产生,就象饱暖以后会思淫欲。这些人本性的天生弱点决定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每种生活方式都不可能充分满足人的所有需要,只有满足程度的不同而已。只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危害不欺骗别人的前提下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要忍受所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弊端,也就是说要愿赌服输,不应怨天尤人。每个人都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选择权,就是尊重别人人权的重要表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在不考虑其它政治、社会制度情况下才会变的更加文明、更加人道主义,我想这一定是未来社会的发展大趋势。 最后再分析一下为什麽大城市里的中青年面临的困惑往往越多的成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欲望无限性,中小城市因为地域小、人少、工作机会少,社交机会与场所少,另外因为亲属、熟人圈子的制约,使得人的欲望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也即可选择的生活方式比较少,可选择交往的对象也比较少,这样每个人在成长到一定年龄就会按照社会认可也是自己只能接受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上完学有关系的找个好些的工作,没关系的找个一般的工作混日子,到了结婚年龄或者经人介绍或者自己认识进入婚姻,因为可选择的对象少,反而好下结婚的决定,另外父母亲属、熟人圈的压力也迫使适婚人群不能长久的选择婚姻对象,为婚姻花费的物质成本比大城市少很多(如婚房购买成本等)也是进入婚姻的促成因素之一。而大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基本上大城市的年轻人所受教育相对高一些,很多人对婚姻的要求不只是为了有个抚养孩子以及稳定的性生活的条件,他们不但要求生活的质量,还要求保持精神思想的独立。身边没有亲属老家熟人圈的压力,工作压力大与对工作机会事业机遇的要求、生活节奏快、面临的各种诱惑的选择、服务业的发达以及婚姻有形无形成本的日益高昂都使得大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婚姻的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增多。所以从大城市开始蔓延开的适婚单身人群增多是有其客观理由的,从世界其它国家与地区历史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与道德观念也在随之发展,人权观念也在进步,从而每个人可选择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这可以说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之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关系,也许不远的将来,总体单身人口会超过婚内人口,荷兰已经完成了这一历史转变。在这一历史转变的初期,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惑与艰难的选择。西方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这种转变也是伴随着很多困惑冲突与彷徨。我们现在只是走它们的老路罢了。 认清了社会发展大趋势,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想单身的好好规划自己的单身生活方式,虽然会面临一些社会给的压力,但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好处是远远大于压力与弊端的,起码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不会因为负不了责任而被埋怨自责,而且可以为后来者起个榜样的作用。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想结婚的也稍安勿躁,在安排好单身社会的同时可以留意并适当争取寻找婚姻对象,不要刻意的去寻找,也不要给予婚姻太多的物质条件。不要为了寻找明天的婚姻而浪费了每个珍贵的今天。漫长的婚姻生活一定需要感情占据主导地位,否则主要靠物质条件维系的婚姻我很难想象双方的心理会承受怎样的压力与折磨。 现在社会中的非婚中青年异性间交往,目的性功利性太明显,更多的是为了婚姻目的而进行的相互物质条件衡量或相互利用索取,而不是建立在友谊与爱之上的单身关系。还有很多中青年人,其实从他们性格与生活习惯、思想状况来看更适合单身状态,但自觉不自觉地被自身所受教育以及社会压力所影响所蒙蔽而一如既往、勇往直前的寻找一切婚姻可能,哪怕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有时很有些飞蛾扑火的悲壮感觉。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将未来的希望压在另一半身上本身就是及其危险与不可靠的。只有自己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甚或经济独立,才会在感情上建立更平等、更轻松的良好关系,也才更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也即对想进入婚姻的人来说,只有规划好自己的单身生活、过好单身生活,才更容易、更自然的进入自己想要的另一种生活。

2022-07-28 19:12:06